潁川陳群(已補全)
關燈
小
中
大
潁川陳群(已補全)
每當有重大災難或新君繼位之時,朝廷一般都會下詔求賢,今歲自然也不例外。
當漢宮裏的鳶尾花再次綻放之後,由各郡國長官推舉的孝子廉吏們,便陸陸續續地到了雒陽城,為接下來的考試做準備。
通過察舉制入仕的士子們,的確是要參加考試的。察舉制之後的覆試有時是由公府舉辦,有時則由皇帝親自舉行,不過與前者相比,後者較為罕見。
上面的人未發話,那麽有司自然按照以往的慣例攬過了活兒,在端門組織孝廉參加覆試,即對儒生試以經義,對文吏試以章奏。
主持考試的人是世家子弟,參加考試的人也多是世家子弟,那麽事情就很好辦了,畢竟……自己人怎麽會難為自己人呢?
孝廉們很快就輕輕松松地通過了覆試,開始抱著平步青雲的幻想,躍躍欲試地等著朝廷的安排。
誰也沒有料到,在端門覆試之後,萬年長公主忽然又突發奇想,要帶著皇帝親自策問這些預備官員。
皇帝親自過問也就罷了,這也不是沒有先例,但事情若真如此簡單,此時殿中的儒生及朝臣們,便也不會這樣如臨大敵了。
從前的皇帝策問諸士,往往會先公布議題,再任由孝廉對策——這其中便有很大的操作空間了,起碼對有權有勢的世家大族而言,找個人背書完全不是問題。
然而今日,萬年長公主竟然將“設科射策”的形式搬到了殿中的策試上。
設科射策,即主考官將試題寫在簡策之中,再按難易程度分為甲乙或甲乙丙三科。寫著不同題目的簡策會被完全覆蓋,而後任由考生隨意抽取。
設科取試一般只用於太學內部,是考察太學生學識與才能的考試形式……在此之前,誰又能料到這種形式會在宮中策試出現呢?
當寫著各色題目的雪紙被內侍分到孝廉手中時,不僅是諸生欲哭無淚,就連列坐於殿中的三公及尚書臺、中書臺、禦史臺的各位長官,心裏也浮現出了些不太好的預感。
他們不知道這些孝廉之中,到底有沒有邦國俊彥、朝廷良才。
但可以肯定的是,其中一定有大量靠著“為死去的雙親守孝十餘年”、“對惡毒的繼母始終恭謹孝順”、“為救助貧苦百姓散盡家財”等優秀事跡被推薦上來的權貴子弟、豪強門生……
時間一點一點地流逝。當殿外的日晷指向午時後,訓練有素的宮人們便迅速上前,收走了雪白的試紙。
或驚慌或猶疑或鎮定的考生們,一律在內侍的指引下,被安排到了隔壁的偏殿。
厚厚的雪紙被搬到了皇帝與公主案前。殿中官員大都悄悄觀察起了上首的皇家姐弟,而無心於宮女們奉上來的菜肴——皇室總不至於讓他們餓著肚子在這兒陪上一天。
皇帝的眉毛越皺越緊。然而臣子們一時也無從判斷,到底是這位小陛下看不懂考生們的策論呢,還是這些考生們的策論,連小陛下的眼都入不了……
於是又暗戳戳地去看劉晞。萬年公主的臉色倒是絲毫未變……但某些臣子們的心情卻愈發忐忑了。
畢竟,隨著公主當國的時間越來越長,許多人都對她的性情有所了解——這位行事最是滴水不漏,等閑人休想從她的言談舉止中看出她的真實心思。
精致可口的菜肴被一道道地端上來,又被一道道地撤下去。待殿中的臣子們用過了宮廷特供的禦膳之後,上首的人終於有了動靜。
公主令人身邊的宮人將這些答卷分批送到了諸位重臣的案上。
“諸君不妨看看。”
長公主有令,臣子自然不能不從。於是人們便試探性地翻看起了手中的答卷。
平心而論,公主所用的試題並不難,大都是些經義之題,即便偶有題目涉及時事,也不是什麽刁鉆的題目。
……這些考生作為大漢的預備官員,即便做不到引經據典、侃侃而談,不應也不能這般一無所知。
有人因此感慨良深,由今日之事觀照起察舉制的弊端;也有人已經開始思考起……該如何將自己家有舊的人撈起來。
“陛下雖年幼,卻也求賢若渴,頻頻下召取士。”萬年公主的語氣依舊平平淡淡,卻又銳利得讓人心驚,“這就是諸君傾舉國之力選出來的棟梁之才嗎?”
底下便又跪倒了一片,齊聲告罪。
“臣等惶恐。”
劉晞並不急著叫他們起來,慢悠悠地端起茶盞抿了口茶之後,方才給小皇帝使了個眼色。
劉辯登時會意,出聲喊人起來。
眾臣聞言俱起了身,獨尚書臺的正副兩位長官盧植及荀彧還伏地不起,繼續請罪。
雖說這些孝廉是由地方長官舉薦上來的,但端門覆試卻是由尚書臺轄下的府曹所主持。
如今事情鬧成這樣,尚書臺總是脫不了幹系的——往輕了說,那便是失職瀆職;往重了說,那便是欺君罔上。
端看皇家要如何處置了。
不罰不足以立威,但若罰得過重,不免又讓人覺得劉晞刻薄寡恩。畢竟尚書令盧植不僅兼任太尉,且是劉晞曾經的老師。
劉晞權衡片刻後,只罰了兩人三個月的俸祿,便又讓宮人重新給盧植賜了座。
至於荀彧……劉晞微微嘆了口氣,輕輕喚道:“荀侍中。”
“臣在。”青年擡起了頭,但卻始終謹守著君臣本分,未曾直視說話之人。
“若我沒記錯的話,今日本該是荀侍中為陛下侍講經筵,對否?”
“是。”
劉晞偏頭向皇帝淺淺一笑,道:“善始善終,事方可成,陛下今日該回去修習課業了。”
小皇帝不耐煩坐在這裏,但更不喜歡枯燥的經書,聞言頓時垮下了臉,悶悶不樂地帶著荀侍中回到自己平日讀書的宮殿。
而殿中的其餘人則繼續留在原地,評選今日那些孝子廉吏所寫的答卷。
艷麗的晚霞逐漸染紅了湛湛清空,夕陽的餘暉鋪灑而下,將莊嚴的宮廷襯得更加壯麗。
但絕大多數於偏殿等候的孝廉們,都沒將心思放到窗外的美景上……自己是什麽水平,自己還能不清楚嗎,要是,要是陛下與公主震怒,欲徹查此事,那麽自己請托的權貴會出來幫忙嗎……
竊竊私語的聲音,始終伴隨著憂悒的氛圍彌漫在偏殿之中。
回廊處忽而傳來緊促的腳步聲,緊接著跟在萬年公主身邊的內侍便入了殿。
不知主殿情況的孝廉們愈發擔憂,提心吊膽地看著突然前來的內侍。
“哪位君子是陳群陳長文?”
殿中交頭接耳的聲音愈發大了起來,不少人都好奇地伸長了脖子,想知道哪位陳長文是誰。
“在下便是潁川陳群。”立於窗邊的青年聞言徐徐行至內侍之前,寵辱不驚地拱手一禮,道:“不知內官有何見教?”
“見教敢當。”內侍的態度十分溫和,而等他看清來人出色的姿儀之後,說話更是客氣了三分,“是攝政長公主有請。”
“公主及諸位公卿都在殿中等候,還請陳君快些隨仆走吧。”
“是。”
陳群返回主殿之時,周圍陪坐的許多重臣都側過了投,微微朝他頷首致意——態度是空前的友好。
這也難怪,畢竟在一眾亂七八糟的答卷之中,陳群的答卷簡直有著鶴立雞群一樣的效果。
若非在閱卷堪堪結束時發現了這份字字珠璣的答卷,今日這事還不知道要怎麽收場呢。豪不誇張的說,陳群的出現在今日挽救了察舉制和世家大族們最後的臉面。
“陳群拜見長公主。”青年不卑不亢地向劉晞長揖行禮,又向周圍的大們環施一禮。
即便他身上穿的只是最普通的儒服,沒有半點其他的點綴,也絲毫無損其主人的翩翩風儀。
“何為治國之要?”
沒有半點寒暄,也沒有半點客套,上首的萬年長公主開門見山地拋出了問題,目光炯炯地望著陳群。
陳群不假思索,拱手就答:“竊以為,治國之要一在選賢舉能,二在明罰敕法。”
“如何選舉賢能?如何分辨賢能?又要如何,才能不讓魚目混進珍珠之中呢?”
說到最後一句時,言笑晏晏的長公主淡淡地掃了一眼殿中之人。
只是一眼,便仿佛將戰場上的征伐之氣帶到了風輕日暖的雒陽宮,讓那些心懷鬼胎之人不自覺地落下冷汗。
“請讓某試陳之。”
“請——”
“取士之道,當以德行才能為準,而非以族姓閥閱為矩。”
這便是老生常談了。
大漢以察舉制選人的標準從來都是德才二項,而從來不是什麽族姓閥閱。
然而每每選出來的所謂賢能,大都出於世家大族——因為這些盤根錯節的世家掌握了輿論。
在很多年前,便有有識之士提出了這個問題,但這顆毒瘤卻至今還存在於大漢朝廷的命脈。
如果陳長文只是想重覆這些陳腔濫調,那麽,也無須再分神細聽了,劉晞捧著茶盞,神色平平。
“當今察舉制之所以弊端頻現,一是因為豪強大族左右鄉閭評議,二則是因為取士無固定標準,易於為有心之人所操縱。”
“私以為,若想改變現狀,不妨在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各部,設置選用人才的專職官員,並由朝廷派專人對各郡國的士子進行品評分階,且記錄在冊。”
“如此,朝廷在任免官員時,便有了憑依。”
“善。”辯出九品中正制雛形的劉晞撫掌而笑,令周圍的宮人給陳群賜座。
宮女迅速給陳群搬來了新的席位,又十分有眼色地上了茶水。清雅澹泊的青年人溫聲謝恩,臉上既無惶恐之色,也無驕矜之色。
劉晞溫和問道:“選賢舉能,明罰敕法。陳君對前者的見解確實獨具慧眼,那麽後者又做何解呢?”
陳群答:“自桓靈以來,權幸之臣有罪不坐,豪猾之民犯法不誅,故而奸佞得志,綱紀不立,宵小之徒橫行朝野。陛下及公主若欲興朝廷、安天下,必得明罰敕法,以正視聽。”
“如何明罰敕法?”
“若政寬則民慢,若政猛則民殘,唯有寬以濟猛,猛以濟寬,方能政通人和。“
“何為猛?何為寬?是放縱松弛,還是剛猛暴戾?”
“所謂寬,即為惇大成裕,去除嚴苛之法令;所謂猛,則為齊明法度,掃除奸惡之人。
陳群再作揖,補充道:“寬以濟猛,猛以濟寬,正如春生秋殺,相代而成一歲之功,雨露雪霜,並效而行天地之化育[1]。二者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。”
“大善。”劉晞眉梢微動,莞爾笑道:“汝潁果真多奇士也。”
光熹元年四月廿五,陳群以兩策聲馳朝野,破格擢為諫議大夫。
同日,天子及攝政長公主共同下令,申飭各郡國長官為政怠慢,並令其再舉明經、明法、賢良方正及勇武知兵者入朝,以咨國事。
等劉晞忙完策問之事,回到崇德殿之時,便聽蒹葭來稟,言安國亭侯求見。
安國亭侯,即汝南袁氏袁逢的嫡長子袁基,在其叔父袁槐死後,這位在汝南袁氏便差不多成了族中說一不二的人物,是如今袁氏名正言順的掌權人。
他當初因為袁槐攜袁術、袁紹逼殺何太後之事受到了牽連,一同被革職入獄。
但最近汝南袁氏的門生故舊頻頻上書,請求釋放袁氏中人。劉晞暫且不願和他們撕破臉面,便做出妥協,釋放了除袁紹、袁術之外的其餘袁氏族人。
這便是袁基現在能在外求見的緣故了。
雖然他現在沒了在朝中的職位,但從他父親袁逢身上承襲的爵位卻還在。故而蒹葭稱其為安國亭侯。
“袁基?他來做什麽?”
“安國亭侯想要來向公主謝恩。”
“既要謝恩,那便讓他到德陽殿去。”
“安國亭侯是在見過陛下之後,才來求見公主的。”蒹葭福了福身,道:“且他在殿外已然等了些時辰,仆便暫且將他引到了偏殿去。”
“公主不欲接見他嗎?”蒹葭見劉晞眉間似有疲憊之意,便繼續道:“那仆這便去打發他離開。”
“罷了,見一見也無妨。”劉晞從案中拿起一本奏疏,無所謂地說道。
不一會兒,便有個溫文儒雅的年輕人入了殿。這人入殿之後,什麽也沒做,倒是先結結實實地行了個跪拜禮。
……他倒是乖覺。劉晞微哂,軟聲將人叫起,“君侯有禮了。”
又吩咐殿中的宮女道:“還不快快賜座。”
袁基連忙道謝,隨後拱手道:“臣謝過公主寬宥……”
劉晞不動聲色地觀察著眼前這個一派儒雅的青年,笑著打斷道:“是天子寬仁,不忍無辜之人徒遭苦難。君侯何必謝我?”
與他那兩個野心勃勃的從弟相比較,這人簡直是儒雅過了頭,渾身上下都是一派溫順無害的模樣。
看著非但一點兒不像世家大族的掌權人,反倒像是從普通人家走出來的富貴公子哥。
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何等鼎盛的大族,它傾盡全族之力培養出來的繼承人,當真會這般無害嗎?劉晞對此暫且持保留意見。
她將手中的奏章暫且擱下,意味深長地說道:“君侯若真要謝我,只需忠於王事,全心事上即可。”
袁基頓時趨行至堂中,躬身行禮道:“幸有陛下及公主仁德,臣及眾位族人才僥幸保得性命。經此事後,臣必定盡心約束族人,再不讓親眷魯莽行事。”
將袁術、袁槐兩兄弟幹的事,簡單歸為魯莽行事,看來這位袁氏族長還想保他那兩個從弟——瞧著倒是個心軟的人。
“君侯心中有數即可。”劉晞不鹹不淡地回了一句,而後親切問道:“說起來,我還未用晚膳,君侯要留下來同我一起嗎?”
袁基即便再怎麽愚笨,也不會認為公主真的想邀自己共進晚膳。聽出話中的逐客之意後,便萬分識趣地行禮告退。
不多時,蒹葭便帶人端著晚膳再次入殿。她一邊為劉晞布菜,一邊委婉地勸諫道:“公主若總是這樣不按時用膳,將來落下病來可怎麽好。”
如今早就過了晚膳的時辰,這頓甚至可以算作是宵夜了。
“我知我知,下次一定註意。”對於蒹葭這些喋喋不休地囑托,她向來不怎麽放再心上。
她輕輕掃了眼食案上的豐富菜色,驀地放下玉箸,囑咐蒹葭道:“挑兩道菜送到尚書臺去,贈給值夜的官員。”
“唯。”
大約一炷香之後,蒹葭便去而覆返,重新待在劉晞身邊,接過了磨墨的活兒。
她並未曾說起贈膳之事,兩人主仆多年,自然也有著獨一份的默契。蒹葭輕易不會拿這樣的小事去煩擾忙碌的劉晞,而劉晞也對她足夠信任,不會多問。
但今日似乎是個意外。
劉晞問起了贈膳的後續,“今晚尚書臺是誰在值夜?”
“正是荀侍中。”蒹葭心中雖有些不解,但當自家公主問起之後,便主動補全了始末,道:“荀侍中謝恩之後,托我向您轉達:傷熬更守夜於身體有礙,望您早些歇息。”
得了賞賜之後謝恩,順道再關懷幾句上官的身體,本就無甚稀奇的,蒹葭思索了一會兒之後,還是沒想出有何處值得劉晞多問。
“嗯。”劉晞未曾再多言,只是提筆繼續批閱奏疏。
執筆的玉腕懸空已久,卻久久未曾落筆。黑色的墨突兀地滴落在奏疏之上,一身素衣的女子微微嘆息。
今晚果真是他值夜。
[1]為引用
另,其實九品中正制在歷史上也是起過積極作用的,只是後來在實際操作中逐漸腐化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每當有重大災難或新君繼位之時,朝廷一般都會下詔求賢,今歲自然也不例外。
當漢宮裏的鳶尾花再次綻放之後,由各郡國長官推舉的孝子廉吏們,便陸陸續續地到了雒陽城,為接下來的考試做準備。
通過察舉制入仕的士子們,的確是要參加考試的。察舉制之後的覆試有時是由公府舉辦,有時則由皇帝親自舉行,不過與前者相比,後者較為罕見。
上面的人未發話,那麽有司自然按照以往的慣例攬過了活兒,在端門組織孝廉參加覆試,即對儒生試以經義,對文吏試以章奏。
主持考試的人是世家子弟,參加考試的人也多是世家子弟,那麽事情就很好辦了,畢竟……自己人怎麽會難為自己人呢?
孝廉們很快就輕輕松松地通過了覆試,開始抱著平步青雲的幻想,躍躍欲試地等著朝廷的安排。
誰也沒有料到,在端門覆試之後,萬年長公主忽然又突發奇想,要帶著皇帝親自策問這些預備官員。
皇帝親自過問也就罷了,這也不是沒有先例,但事情若真如此簡單,此時殿中的儒生及朝臣們,便也不會這樣如臨大敵了。
從前的皇帝策問諸士,往往會先公布議題,再任由孝廉對策——這其中便有很大的操作空間了,起碼對有權有勢的世家大族而言,找個人背書完全不是問題。
然而今日,萬年長公主竟然將“設科射策”的形式搬到了殿中的策試上。
設科射策,即主考官將試題寫在簡策之中,再按難易程度分為甲乙或甲乙丙三科。寫著不同題目的簡策會被完全覆蓋,而後任由考生隨意抽取。
設科取試一般只用於太學內部,是考察太學生學識與才能的考試形式……在此之前,誰又能料到這種形式會在宮中策試出現呢?
當寫著各色題目的雪紙被內侍分到孝廉手中時,不僅是諸生欲哭無淚,就連列坐於殿中的三公及尚書臺、中書臺、禦史臺的各位長官,心裏也浮現出了些不太好的預感。
他們不知道這些孝廉之中,到底有沒有邦國俊彥、朝廷良才。
但可以肯定的是,其中一定有大量靠著“為死去的雙親守孝十餘年”、“對惡毒的繼母始終恭謹孝順”、“為救助貧苦百姓散盡家財”等優秀事跡被推薦上來的權貴子弟、豪強門生……
時間一點一點地流逝。當殿外的日晷指向午時後,訓練有素的宮人們便迅速上前,收走了雪白的試紙。
或驚慌或猶疑或鎮定的考生們,一律在內侍的指引下,被安排到了隔壁的偏殿。
厚厚的雪紙被搬到了皇帝與公主案前。殿中官員大都悄悄觀察起了上首的皇家姐弟,而無心於宮女們奉上來的菜肴——皇室總不至於讓他們餓著肚子在這兒陪上一天。
皇帝的眉毛越皺越緊。然而臣子們一時也無從判斷,到底是這位小陛下看不懂考生們的策論呢,還是這些考生們的策論,連小陛下的眼都入不了……
於是又暗戳戳地去看劉晞。萬年公主的臉色倒是絲毫未變……但某些臣子們的心情卻愈發忐忑了。
畢竟,隨著公主當國的時間越來越長,許多人都對她的性情有所了解——這位行事最是滴水不漏,等閑人休想從她的言談舉止中看出她的真實心思。
精致可口的菜肴被一道道地端上來,又被一道道地撤下去。待殿中的臣子們用過了宮廷特供的禦膳之後,上首的人終於有了動靜。
公主令人身邊的宮人將這些答卷分批送到了諸位重臣的案上。
“諸君不妨看看。”
長公主有令,臣子自然不能不從。於是人們便試探性地翻看起了手中的答卷。
平心而論,公主所用的試題並不難,大都是些經義之題,即便偶有題目涉及時事,也不是什麽刁鉆的題目。
……這些考生作為大漢的預備官員,即便做不到引經據典、侃侃而談,不應也不能這般一無所知。
有人因此感慨良深,由今日之事觀照起察舉制的弊端;也有人已經開始思考起……該如何將自己家有舊的人撈起來。
“陛下雖年幼,卻也求賢若渴,頻頻下召取士。”萬年公主的語氣依舊平平淡淡,卻又銳利得讓人心驚,“這就是諸君傾舉國之力選出來的棟梁之才嗎?”
底下便又跪倒了一片,齊聲告罪。
“臣等惶恐。”
劉晞並不急著叫他們起來,慢悠悠地端起茶盞抿了口茶之後,方才給小皇帝使了個眼色。
劉辯登時會意,出聲喊人起來。
眾臣聞言俱起了身,獨尚書臺的正副兩位長官盧植及荀彧還伏地不起,繼續請罪。
雖說這些孝廉是由地方長官舉薦上來的,但端門覆試卻是由尚書臺轄下的府曹所主持。
如今事情鬧成這樣,尚書臺總是脫不了幹系的——往輕了說,那便是失職瀆職;往重了說,那便是欺君罔上。
端看皇家要如何處置了。
不罰不足以立威,但若罰得過重,不免又讓人覺得劉晞刻薄寡恩。畢竟尚書令盧植不僅兼任太尉,且是劉晞曾經的老師。
劉晞權衡片刻後,只罰了兩人三個月的俸祿,便又讓宮人重新給盧植賜了座。
至於荀彧……劉晞微微嘆了口氣,輕輕喚道:“荀侍中。”
“臣在。”青年擡起了頭,但卻始終謹守著君臣本分,未曾直視說話之人。
“若我沒記錯的話,今日本該是荀侍中為陛下侍講經筵,對否?”
“是。”
劉晞偏頭向皇帝淺淺一笑,道:“善始善終,事方可成,陛下今日該回去修習課業了。”
小皇帝不耐煩坐在這裏,但更不喜歡枯燥的經書,聞言頓時垮下了臉,悶悶不樂地帶著荀侍中回到自己平日讀書的宮殿。
而殿中的其餘人則繼續留在原地,評選今日那些孝子廉吏所寫的答卷。
艷麗的晚霞逐漸染紅了湛湛清空,夕陽的餘暉鋪灑而下,將莊嚴的宮廷襯得更加壯麗。
但絕大多數於偏殿等候的孝廉們,都沒將心思放到窗外的美景上……自己是什麽水平,自己還能不清楚嗎,要是,要是陛下與公主震怒,欲徹查此事,那麽自己請托的權貴會出來幫忙嗎……
竊竊私語的聲音,始終伴隨著憂悒的氛圍彌漫在偏殿之中。
回廊處忽而傳來緊促的腳步聲,緊接著跟在萬年公主身邊的內侍便入了殿。
不知主殿情況的孝廉們愈發擔憂,提心吊膽地看著突然前來的內侍。
“哪位君子是陳群陳長文?”
殿中交頭接耳的聲音愈發大了起來,不少人都好奇地伸長了脖子,想知道哪位陳長文是誰。
“在下便是潁川陳群。”立於窗邊的青年聞言徐徐行至內侍之前,寵辱不驚地拱手一禮,道:“不知內官有何見教?”
“見教敢當。”內侍的態度十分溫和,而等他看清來人出色的姿儀之後,說話更是客氣了三分,“是攝政長公主有請。”
“公主及諸位公卿都在殿中等候,還請陳君快些隨仆走吧。”
“是。”
陳群返回主殿之時,周圍陪坐的許多重臣都側過了投,微微朝他頷首致意——態度是空前的友好。
這也難怪,畢竟在一眾亂七八糟的答卷之中,陳群的答卷簡直有著鶴立雞群一樣的效果。
若非在閱卷堪堪結束時發現了這份字字珠璣的答卷,今日這事還不知道要怎麽收場呢。豪不誇張的說,陳群的出現在今日挽救了察舉制和世家大族們最後的臉面。
“陳群拜見長公主。”青年不卑不亢地向劉晞長揖行禮,又向周圍的大們環施一禮。
即便他身上穿的只是最普通的儒服,沒有半點其他的點綴,也絲毫無損其主人的翩翩風儀。
“何為治國之要?”
沒有半點寒暄,也沒有半點客套,上首的萬年長公主開門見山地拋出了問題,目光炯炯地望著陳群。
陳群不假思索,拱手就答:“竊以為,治國之要一在選賢舉能,二在明罰敕法。”
“如何選舉賢能?如何分辨賢能?又要如何,才能不讓魚目混進珍珠之中呢?”
說到最後一句時,言笑晏晏的長公主淡淡地掃了一眼殿中之人。
只是一眼,便仿佛將戰場上的征伐之氣帶到了風輕日暖的雒陽宮,讓那些心懷鬼胎之人不自覺地落下冷汗。
“請讓某試陳之。”
“請——”
“取士之道,當以德行才能為準,而非以族姓閥閱為矩。”
這便是老生常談了。
大漢以察舉制選人的標準從來都是德才二項,而從來不是什麽族姓閥閱。
然而每每選出來的所謂賢能,大都出於世家大族——因為這些盤根錯節的世家掌握了輿論。
在很多年前,便有有識之士提出了這個問題,但這顆毒瘤卻至今還存在於大漢朝廷的命脈。
如果陳長文只是想重覆這些陳腔濫調,那麽,也無須再分神細聽了,劉晞捧著茶盞,神色平平。
“當今察舉制之所以弊端頻現,一是因為豪強大族左右鄉閭評議,二則是因為取士無固定標準,易於為有心之人所操縱。”
“私以為,若想改變現狀,不妨在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各部,設置選用人才的專職官員,並由朝廷派專人對各郡國的士子進行品評分階,且記錄在冊。”
“如此,朝廷在任免官員時,便有了憑依。”
“善。”辯出九品中正制雛形的劉晞撫掌而笑,令周圍的宮人給陳群賜座。
宮女迅速給陳群搬來了新的席位,又十分有眼色地上了茶水。清雅澹泊的青年人溫聲謝恩,臉上既無惶恐之色,也無驕矜之色。
劉晞溫和問道:“選賢舉能,明罰敕法。陳君對前者的見解確實獨具慧眼,那麽後者又做何解呢?”
陳群答:“自桓靈以來,權幸之臣有罪不坐,豪猾之民犯法不誅,故而奸佞得志,綱紀不立,宵小之徒橫行朝野。陛下及公主若欲興朝廷、安天下,必得明罰敕法,以正視聽。”
“如何明罰敕法?”
“若政寬則民慢,若政猛則民殘,唯有寬以濟猛,猛以濟寬,方能政通人和。“
“何為猛?何為寬?是放縱松弛,還是剛猛暴戾?”
“所謂寬,即為惇大成裕,去除嚴苛之法令;所謂猛,則為齊明法度,掃除奸惡之人。
陳群再作揖,補充道:“寬以濟猛,猛以濟寬,正如春生秋殺,相代而成一歲之功,雨露雪霜,並效而行天地之化育[1]。二者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。”
“大善。”劉晞眉梢微動,莞爾笑道:“汝潁果真多奇士也。”
光熹元年四月廿五,陳群以兩策聲馳朝野,破格擢為諫議大夫。
同日,天子及攝政長公主共同下令,申飭各郡國長官為政怠慢,並令其再舉明經、明法、賢良方正及勇武知兵者入朝,以咨國事。
等劉晞忙完策問之事,回到崇德殿之時,便聽蒹葭來稟,言安國亭侯求見。
安國亭侯,即汝南袁氏袁逢的嫡長子袁基,在其叔父袁槐死後,這位在汝南袁氏便差不多成了族中說一不二的人物,是如今袁氏名正言順的掌權人。
他當初因為袁槐攜袁術、袁紹逼殺何太後之事受到了牽連,一同被革職入獄。
但最近汝南袁氏的門生故舊頻頻上書,請求釋放袁氏中人。劉晞暫且不願和他們撕破臉面,便做出妥協,釋放了除袁紹、袁術之外的其餘袁氏族人。
這便是袁基現在能在外求見的緣故了。
雖然他現在沒了在朝中的職位,但從他父親袁逢身上承襲的爵位卻還在。故而蒹葭稱其為安國亭侯。
“袁基?他來做什麽?”
“安國亭侯想要來向公主謝恩。”
“既要謝恩,那便讓他到德陽殿去。”
“安國亭侯是在見過陛下之後,才來求見公主的。”蒹葭福了福身,道:“且他在殿外已然等了些時辰,仆便暫且將他引到了偏殿去。”
“公主不欲接見他嗎?”蒹葭見劉晞眉間似有疲憊之意,便繼續道:“那仆這便去打發他離開。”
“罷了,見一見也無妨。”劉晞從案中拿起一本奏疏,無所謂地說道。
不一會兒,便有個溫文儒雅的年輕人入了殿。這人入殿之後,什麽也沒做,倒是先結結實實地行了個跪拜禮。
……他倒是乖覺。劉晞微哂,軟聲將人叫起,“君侯有禮了。”
又吩咐殿中的宮女道:“還不快快賜座。”
袁基連忙道謝,隨後拱手道:“臣謝過公主寬宥……”
劉晞不動聲色地觀察著眼前這個一派儒雅的青年,笑著打斷道:“是天子寬仁,不忍無辜之人徒遭苦難。君侯何必謝我?”
與他那兩個野心勃勃的從弟相比較,這人簡直是儒雅過了頭,渾身上下都是一派溫順無害的模樣。
看著非但一點兒不像世家大族的掌權人,反倒像是從普通人家走出來的富貴公子哥。
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何等鼎盛的大族,它傾盡全族之力培養出來的繼承人,當真會這般無害嗎?劉晞對此暫且持保留意見。
她將手中的奏章暫且擱下,意味深長地說道:“君侯若真要謝我,只需忠於王事,全心事上即可。”
袁基頓時趨行至堂中,躬身行禮道:“幸有陛下及公主仁德,臣及眾位族人才僥幸保得性命。經此事後,臣必定盡心約束族人,再不讓親眷魯莽行事。”
將袁術、袁槐兩兄弟幹的事,簡單歸為魯莽行事,看來這位袁氏族長還想保他那兩個從弟——瞧著倒是個心軟的人。
“君侯心中有數即可。”劉晞不鹹不淡地回了一句,而後親切問道:“說起來,我還未用晚膳,君侯要留下來同我一起嗎?”
袁基即便再怎麽愚笨,也不會認為公主真的想邀自己共進晚膳。聽出話中的逐客之意後,便萬分識趣地行禮告退。
不多時,蒹葭便帶人端著晚膳再次入殿。她一邊為劉晞布菜,一邊委婉地勸諫道:“公主若總是這樣不按時用膳,將來落下病來可怎麽好。”
如今早就過了晚膳的時辰,這頓甚至可以算作是宵夜了。
“我知我知,下次一定註意。”對於蒹葭這些喋喋不休地囑托,她向來不怎麽放再心上。
她輕輕掃了眼食案上的豐富菜色,驀地放下玉箸,囑咐蒹葭道:“挑兩道菜送到尚書臺去,贈給值夜的官員。”
“唯。”
大約一炷香之後,蒹葭便去而覆返,重新待在劉晞身邊,接過了磨墨的活兒。
她並未曾說起贈膳之事,兩人主仆多年,自然也有著獨一份的默契。蒹葭輕易不會拿這樣的小事去煩擾忙碌的劉晞,而劉晞也對她足夠信任,不會多問。
但今日似乎是個意外。
劉晞問起了贈膳的後續,“今晚尚書臺是誰在值夜?”
“正是荀侍中。”蒹葭心中雖有些不解,但當自家公主問起之後,便主動補全了始末,道:“荀侍中謝恩之後,托我向您轉達:傷熬更守夜於身體有礙,望您早些歇息。”
得了賞賜之後謝恩,順道再關懷幾句上官的身體,本就無甚稀奇的,蒹葭思索了一會兒之後,還是沒想出有何處值得劉晞多問。
“嗯。”劉晞未曾再多言,只是提筆繼續批閱奏疏。
執筆的玉腕懸空已久,卻久久未曾落筆。黑色的墨突兀地滴落在奏疏之上,一身素衣的女子微微嘆息。
今晚果真是他值夜。
[1]為引用
另,其實九品中正制在歷史上也是起過積極作用的,只是後來在實際操作中逐漸腐化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